標題:
中國古代的潔牙方法(20點)
發問:
如題 講解的越詳細越好
最佳解答:
古代人也有其清潔牙齒的方式阿... 再敦煌壁畫中 就有 揩牙圖 (描繪異教人歸信佛教後 要剃頭 洗臉 刷牙 潔身...) 據專家研究,刷牙習俗始於印度,隨佛教傳入我國。有關刷牙的習俗,漢譯佛經中已有記載,西晉時都法護譯的佛經中有「菩薩世世持雜香水與佛及諸菩薩澡面能為楊枝梳齒」,楊枝即齒木的誤譯,梳齒即刷牙。敦煌壁畫中的刷牙圖多集中在彌勒經變和勞度叉斗聖變中,刷牙者上身全裸,蹲在地上,左手握淨瓶,右手橫於嘴上。義淨譯經中有云:「取君持,執齒木,出門外澡漱」,「君持」即淨瓶的音譯,「齒木」即當時的牙刷。隨遣唐使來華的日本學問僧空海,回國後在高野山灌頂受戒時也用過齒木潔齒。 而且在中國歷史上也有一些關於刷牙的記載: 由唐壽熹所著成,成書於公元752年的古醫書《外台秘要》,記錄著唐朝以前的古方及當時的一些新方,曾提到將楊枝一頭咬軟,蘸了藥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這應該是中國最早的刷牙習慣了,在敦煌古壁畫上也有用手指揩牙的畫面。而且,據說中國是最早使用牙刷的國度,這在遼國古墓中出土文物中可以考證,世界最早的牙刷出現在中國。 古代僧人也掌握了這門護齒技術,佛經《華嚴經》上甚至把嚼楊枝歸納有10大好處,其中包括「去齒垢」及「發口香」。僧人在誦經之前都要用這種方法潔牙。 明朝的名醫李時珍在其巨著《本草綱目》中也指出,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甚至,世界上最早的"潔牙口香糖",也是出現在中國唷:北宋開寶年間陳昭遇所著的《太平聖惠方》(完書於公元992年)以及在北宋政治和年間有朝廷招募名醫所撰寫的《聖濟總錄》中都有口香劑與口香糖丸的秘方。其中一種「含香圓」,是採用雞舌香、藿香、零陵香、甘松香、當歸、桂心、木香、川弓、香附子、肉豆蔻、檳榔、白芷、青桂香、丁香、麝香共15味藥研為細末,加蜜煉製成如同榛子大小的糖圓,使用方法是「常含一糖圓,咽津」。經現代醫學分析,「含香圓」所包含的藥物,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成份,有抗菌殺蟲,生津潤燥,止血消腫的作用,經常口含既可生津去膩、香口除臭、又可消炎固齒,使口腔和牙齒獲得良好的衛生保健。北宋所記錄的古代用口香劑加工製成口香糖早在中國唐代出現,這要比第一個出現在中國當代市場上的,"經過世界牙醫聯盟認可及中華口腔醫學會驗證的可以有效防止齲齒的XX無糖口香糖"還要早上1千多年。 :p 古代人還有人用"漱口水"呢:據宋代趙令疇(公元1051年-1134年)所著的《侯鯖錄》(趙令疇是蘇軾的好友)~~~蘇軾自創造了一套濃茶固齒法;把普通的茶泡得濃濃的,在飯後用來漱口,既去了膩味,又不傷脾胃。殘留在齒縫裡的肉屑便會「不覺脫去」,不需要再剔牙,而「齒性便若緣此漸堅密,蠹病自己。」這種護齒方法得到現代中醫的認可,認為用茶漱口有其道理:因吃飯時要分泌大量帶酸性的唾液。茶中含咖啡鹼和茶鹼,帶鹼性,飯後用茶水漱口,使酸鹼中和,能令口腔清潔,殘留口中的酸鹼麻辣諸味一掃而光,味覺神經疲勞得以恢復。
其他解答:
唾液是鹼性,非酸性。|||||秦漢時期 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簽的雛形 三國兩晉南北朝︰ 西晉始見”牙簽”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簽,今以一枚寄兄” 葛洪《抱樸子》中提到叩齒健齒法,即上下齒列輕輕相互叩擊,此法至今仍有人奉行,且證實有效,其機理可能是通過叩齒給予齒齦以適度的刺激,以促進牙周血液循環,長期行之,可起到預防牙周疾患的作用,達到固齒的目的。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台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于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斗聖圖”。至于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藥物散劑。《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就有不少揩齒方,所用藥粉多有芳香祛風、解毒止痛、排膿消腫之功。 兩宋時期︰ 宋著名學者甦東坡提出茶葉對預防齲齒的作用,現代醫學實驗證實茶葉中含有較多的氟,故有防齲、防口具、殺菌消炎之功。此外,《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藥膏藥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85689B2DB1DA9C12
- Apr 08 Fri 2016 12:38
中國古代的潔牙方法(20點)_0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