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士林 蕃仔溝

發問:

士林蕃仔溝〈今劍潭路、劍潭抽水站、...後面就不知道〉是劃分士林和社子的一條界線,但現在番仔溝已經沒了。 我的問題是: 1.蕃仔溝的地圖和現今的對照遺跡? 2.當地人都叫她什麼〈我沒聽過老一輩的人講過,但我知道確實有這個東西的存在〉 3.還有昔日的社子島是指哪哩〈大略陳述〉

最佳解答:

圖片參考:http://sets.tacocity.com.tw/image/map2000.jpg

其他解答:

po的沒用,這篇文章我已經看過囉,而且重點沒說到,完全是在亂答|||||圖片參考:http://sets.tacocity.com.tw/image/return.gif 無論是一六五四年的古地圖或是康熙年間的山水畫古地圖,都清楚地呈現出某隆河下游與現今的河道有很大之不同。其原因在於一六九四年的那場地震,產生了康熙台北湖。在這之前,基隆河約是從番仔溝(今中山高速公路重慶北路交流道下)注入淡水河,因而並未有葫蘆般轉兩彎,而大浪泵社(今大同區)的位置,也與日後歷史演變吻合口社子里所在的「麻少翁社」後來雖因地震使其社地遭水淹沒,遷居士林、天母一帶高處避災,但其擁有社子一帶的土地,也可在伊能嘉矩的口述訪談中證明,一八九六年伊能嘉矩調查時,紗帽山山麓的新社僅剩四戶,五男十女;舊社社仔一帶僅有七戶,男十八人,女十七人。 因此,由這些地圖可以明白一六九四年前,台北地區的河道與部落分布情景,毛少翁社的領域,約在基隆河北岸山脈,磺溪、北投以東的地區,即在內外雙溪南北兩側的地域;也了解到當時社子島並未產生,地形與今日截然不同。 社子島最早的主人,即是平埔族中的凱達格蘭族,從有文獻以來,即記載是屬於”麻少翁社的社地,雖然在一六九四年的地震,為了躲避水浸,曾遷到士林天母,一帶高地居住,等到社子島浮現後,也開始回來漁獵,因為沼澤沙洲,又加上在感潮河川的河段,土壤鹽化可能早期也不適農耕活動,在漢人未入墾前,這裡是平埔族人的漁獵天地。 在林滿紅教授的論文<茶、糖、樟腦業的晚清台灣>中提到:「從十七世紀至今,台北盆地數度易主,而不同的人也對這塊盆地有不同的經營方式。在十七世紀,台北盆地主要為平埔族人的居地,是個兼行狩獵、採集,自給自足的初步農業社會。」 因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在盆地中的社子島,剛由康熙台北湖中浮出,自然也是一個漁獵為主,農作為輔的初步農業社會,據清朝御史黃叔璥於《台海使槎錄》卷六<番俗六考>之北路諸羅番十中記載: 番多不事耕作,米粟甚少。日三飧俱薯芋;餘則捕魚蝦鹿麂。採紫菜、通草、水藤交易為日用,且輸餉。亦用黍未嚼碎為酒,如他社。志謂:澹水各社不藝圃,無蔥韭生菜之屬。雞最繁,客至殺以代蔬。俗尚冬瓜,官長至,抱瓜以獻,左以粉餐;雞則以犒從者。鳥獸之肉傳諸火,帶血而食。麋鹿,刺其喉,吮生血至盡,乃剝割;腹草將化者綠如苔,置鹽少許,即食之。 從上述的描述,可以觀察其經濟生活。顯然,他們以塊莖作物的薯芋作為其主要的糧食。由於生產工具主要是鋤,農作技術簡單,米粟甚少。除農作之外,亦從事漁獵,捕魚與狩獵皆取自大自然,而無畜養之跡。文中提及「雞最繁,似乎也是野生的,非畜養的。此外,也沒有種植蔬菜的習慣。這種部落式的經濟生活,除透過土地的利用,從事於粗耕的生產之外,其餘生活資源皆取自於自然。08BB6EBEAAF52C0C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郭彥伶豐犢袋瀾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