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介紹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使-柳宗元

發問:

如題!! 國文老師要我們介紹〝登柳州城樓寄〞 我找過沒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誰可以幫我整理 5分鐘 介紹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使!! 謝謝

最佳解答: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詩: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 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方。 翻譯: 柳州城上的高樓,接連著一片曠遠荒野,我的愁緒像茫茫的海天一樣,深廣無窮盡。狂風陣陣吹亂了水上的荷花,密密的雨點斜打著爬滿薜荔的土牆。嶺上樹木重重,遮住了眺望千里的視線;彎彎曲曲的江流,像九轉的迴腸。咱五人同時遭貶,來到百越紋身的蠻荒地方,如今依然音書不通,各自滯留在一方。 作者柳宗元寫此詩時的心境簡介: 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謙、劉禹錫都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運動而遭貶。後來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雖有人主張起用他們,終因有人梗阻,再度貶爲邊州刺史。他們的際遇相同,休戚相關,因而詩中表現出一種真摯的友誼,雖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無法自抑。 元和十年,詩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樓懷友,面對滿目異鄉風物,不禁慨歎世路艱難,人事變遷,故詩中情感多悲涼哀怨。 柳宗元生平簡介: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宗年間,出生於長 安。從北朝開始,「柳、薛、裴」三大姓就是河東地方的望族,柳 氏在當地是著名的名門,聲譽顯赫。父親柳鎮,是當世頗受敬 重的文人,經由明經科及第,官拜殿中侍御史。母親盧太夫人,也是名門望族之後,飽讀詩書。柳家的威勢,雖然因政治事件而大 受打擊,但依舊以文教傳家,擁有非常良好的讀書環境。 柳宗元自幼在書香鼎盛的環境中成長,受世族環境的薰染,自然別有一番氣度。 家庭教育豐富的文教資源,加上幼年時期處於安史之亂後十年,社會凋敝,流寇四起的,動蕩不安的環境,也促使柳宗元對周遭人事物有著敏銳的感悟,心智也比較早熟。 唐德宗貞元九年,柳宗元二十一歲,登進士第;後來又考取了博 學宏詞科,順利踏入仕途,歷任集賢殿正字...並積極投身於政治和文學活動中。他和當時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也有相當不錯的交情。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柳宗元被提拔為監察御史,結交了王叔文、韋孰誼等人,他們面對朝廷亂紀、社會破敗,都有力挽狂瀾的偉大抱負,因為志同道合,經常在一起討論時事,培養了深厚的友情。 王叔文是順宗皇帝當太子時的侍讀,懷抱著崇高的理想,一心想要革新政治,深受太子賞識。順宗皇帝登基後 ,王叔文以戶部侍郎執國政,掌握了政治大權,於是援引柳宗元、呂溫等人,一 起籌劃改革綱目。一時之間,朝中的氣象便顥得煥然一新。 可是,改革的步調太過急迫,深深的影響到眾多大臣及宦官的利益,馬上就掀起了一股反對聲浪。 在波濤洶湧暗的政治鬥爭中,順宗皇帝因為疾病纏身宣佈退位,這個突發狀況,迫使正進行的如火如荼的政治革新運動,才展開八個月就如曇花一現般宣告破滅。 不久,順宗皇帝駕崩,宦官及舊有勢力大臣,開始進行大反撲。結果 ,造成了歷史上轟動一時的「八司馬事件」,三十三歲的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在當時是個未開化的蠻荒之地 。柳宗元帶著六.七十歲的老母和一家大小,經過千里跋涉才抵達永州 。剛到永州時,没有住所,只好寄宿在龍興寺,這座古寺荒煙漫草, 情境非常的悽涼。 柳宗元前往永州赴任,名義上是至永州擔任官職,實際上卻是貶謫帶罪之身。朝廷的執政大臣們正勢不兩立的對王叔文黨進行清算 鬥爭,柳宗元即使已經被貶為永州司馬,卻是朝不保夕,身家性命的安危完全掌在遠在京城的政敵手中 ,這使他在精神上承受了極大的痛苦和折磨。 柳宗元年邁的母親承受不了長途跋涉,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加上永州地多瘴癘之氣,醫藥資源非常缺乏,惡劣的生活環境,使得老母無法得到適度的安養,僅僅半年,老母便一病不起。喪母之痛,讓柳宗元深受打擊。他對自己連累老母葬身異鄉充滿了無限愧疚。政治上的失意,迫使柳宗元抑鬱成疾,健康大受影響。這是一段艱苦難熬的悲慘歲月,柳宗元求助無門,官場的勢利真的是:「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冨,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2009-04-26 01:03:42 補充: 柳宗元引領盼望回長安的機會逐日消失,在數度援引無望的情況下, 他開始收斂外放的思緒,寄情於山水,寫出了一連串膾炙人口的作品,永州的山水,十年,造就了一位名垂千古的大文豪。 原本以為這輩子注定要老死在永州;不料,朝廷竟然赦免了他們。唐憲宗元和十年,柳宗元被貶謫到永州的第十年,突然接到回京城的詔書,皇帝召他返回京城。 眼前重現光明:然而,想要有一番作為的柳宗元,卻看不見點燃希望後的曙光,他又遭到政黨的圍剿,再度被外放。這一次,被放逐到比永州更荒涼的柳州,他苦等了十年的心再度由沸騰瞬間被凍結。 2009-04-26 01:04:02 補充: 柳州雖然比永州更加偏遠,柳宗元這次卻是有著不同的身分地位了,他被提升為「州刺史」,是一個擁有實權的太守之職,因此他在柳州得以施行德政、推行教化,提升了當地的文化和生活水準,大大的造福了這個窮鄉僻壤的人民。元和 十四年,柳宗元積勞成疾,在柳州病逝,享年四十七歲。 因為柳宗元的原籍是在河東,因此後世稱他為「柳河東」,又因為柳宗元最後的官位是柳州刺史,而且政績卓著,因此又被稱為「柳柳州」。

其他解答: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宋)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粵文身地, 猶自音書滯一方。 柳州城上的高樓,接連著曠野荒原; 我們愁緒象茫茫的海天,無限寬廣。 狂風陣陣,猛烈吹亂了水上的芙蓉; 暴雨傾盆,斜打著爬滿薜荔的土牆。 嶺上樹木重重,遮住了遠望的視線; 柳江彎彎曲曲,象百結九轉的愁腸。 咱五人同時遭貶,到百越紋身之地; 而今依然音書不通,各自滯留一方。 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謙、劉禹錫都因參加王叔文領導的永貞革新運動而遭貶。後來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雖有人主張起用他們,終因有人梗阻,再度貶為邊州刺史。他們的際遇相同,休戚相關,因而詩中表現出一種真摯的友誼,雖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無法自抑。元和十年,詩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樓懷友,面對滿目異鄉風物,不禁慨嘆世路艱難,人事變遷,故詩中情感多悲涼哀怨。 這首抒情詩,賦中有比,像中含興,情景交融,楚楚動人。 全詩先從“登柳州城樓”寫起。首句“城上高樓”,於“樓”前著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見愈遠。作者長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卻急不可耐地登上高處,為的是要遙望戰友們的貶所,抒發難於明言的積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說城上高樓與大荒相接,乃樓上人眼中所見。於是感物起興,“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噴湧而出,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遼闊而荒涼的空間,望到極處,海天相連。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於遼闊無邊的空間了。這麼遼闊的境界和這麼深廣的情意,作者卻似乎毫不費力地寫入了這第一聯,攝詩題之魂,並為以下的逐層抒寫展開了宏大的畫卷。 第二聯“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寫的是近處所見。惟其是近景,見得真切,故寫得細緻。就描繪風急雨驟的景象而言,這是“賦”筆,而賦中又兼有比興。屈原《離騷》有云:“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這裡,芙蓉與薜荔,正像徵著人格的美好與芳潔。登城樓而望近處,從所見者中特意拈出芙蓉與薜荔,顯然是它們在暴風雨中的情狀使詩人心靈顫悸。風而曰驚,雨而曰密,颭而曰亂,侵而曰斜,足見對客觀事物又投射了詩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礙於風,而驚風仍要亂颭;薜荔覆牆,雨本難侵,而密雨偏要斜侵。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聯想,愁思瀰漫呢!在這裡,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賦中之比興,有如水中著鹽,不見痕跡。 第三聯寫遠景。由近景過渡到遠景的契機乃是近景所觸發的聯想。自己目前是處於這樣的情境之中,好友們的處境又是如何呢?於是心馳遠方,目光也隨之移向漳、汀、封、連四州。 “嶺樹”、“江流”兩句,同寫遙望,卻一仰一俯,視野各異。仰觀則重嶺密林、遮斷千里之目;俯察則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腸。景中寓情,愁思無限。從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迴腸”對“嶺樹重遮千里目”,銖兩悉稱,屬於“工對”的範圍。而從意義上看,上實下虛,前因後果,以駢偶之辭運單行之氣,又具有“流水對”的優點。 尾聯從前聯生髮而來,除表現關懷好友處境望而不見的惆悵之外,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望而不見,自然想到互訪或互通音問;而望陸路,則山嶺重疊,望水路,則江流紆曲,不要說互訪不易,即互通音問,也十分困難。這就很自然地要歸結到“音書滯一鄉”。然而就這樣結束,文情較淺,文氣較直。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先用“共來百粵文身地”一墊,再用“猶自”一轉,才歸結到“音書滯一鄉”,便收到了沉鬱頓挫的藝術效果。而“共來”一句,既與首句中的“大荒”照應,又統攝題中的“柳州”與“漳、汀、封、連四州”。一同被貶謫於大荒之地,已經夠痛心了,還彼此隔離,連音書都無法送到!讀詩至此,餘韻裊裊,餘味無窮,而題中的“寄”字之神,也於此曲曲傳出。可見詩人用筆之妙。 【背景】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適死,太子李誦(順宗)即位,改元永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於保守勢力的反撲,僅五個月,“永貞革新”就遭到殘酷鎮壓。王叔文、王伾被貶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員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分別謫降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二王八司馬”事件。直到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五人才奉詔進京。但當他們趕到長安時,朝廷又改變主意,竟把他們分別貶到更荒遠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連州為刺史。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時寫的。54DC6E5B41866E21
arrow
arrow

    郭彥伶豐犢袋瀾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